重报圆桌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马拉松比赛现场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图为十一月十五日,二○二○长安汽车重庆马拉松赛在南滨路开跑。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其中包括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十四五”时期,我市如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本报邀请相关市级部门负责人参加重报圆桌会,来听听他们的打算。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

  六个方面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力争到二○二五年建成文化强市

  重庆日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多个环节协同发力。“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建设将怎么做?

  刘旗: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文化艺术繁荣、城市魅力独特、品牌形象显著、服务功能完善、主体充满活力的文化强市。

  一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实施红岩革命文物、石窟寺及石刻、抗战文物及工业遗产、三峡考古大遗址群、重庆院子古建筑保护等五大保护工程,大力推动大足石刻研究院建设国际知名研究院,促进区县公共博物馆建设全覆盖。力争申报成功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创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红岩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加强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是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推进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主阵地,实施舞台艺术、美术、影视等文化艺术精品工程,设立舞台艺术扶持资金,加大创作和扶持力度,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激发文艺院团的生机活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让国有文艺院团走进生活、融入产业、服务当代、服务大众。

  三是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设十大文化设施。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是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总部基地聚集发展,建成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多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力发展动漫游戏、演艺、影视、舞蹈、纪录片等产业。

  五是建立健全现代传媒体系。繁荣媒体内容创作生产,以内容促进传播效能提升,加快4K/8K、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广播电视融合媒体体系的研发应用,实现媒体新技术运用体系智慧化、数字化发展。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转型升级。

  六是促进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及交流合作。围绕境外主要客源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重庆国际友城、直航抵达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重庆文化旅游国际宣传推广活动,搭建重庆文化旅游国际传播交流平台,拓展完善重庆文化旅游境外宣传推广阵地,建设出境游公共服务平台。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马岱良:

  聚焦聚力五大重点任务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谋新篇开新局

  重庆日报:“十四五”时期,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马岱良:“十四五”时期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乘势而上谋新篇、守正创新开新局的关键时期,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坚持不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抓住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重点群体,抓好抓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统筹推进集中宣讲、“六进”宣讲、微宣讲和文艺宣传,建好用好“两中心一平台”,强化理论研究阐释,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筑牢重庆奋进新征程的思想根基。

  二是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展机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诚信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市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切实在巴渝大地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三是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突出为民惠民导向,完善测评体系和评选办法,强化动态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始终保持常态长效,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推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四是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刻把握“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一体推进“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乐得文明”“购得文明”“上网文明”等七大主题活动,系统培育文明风尚,全面唱响“文明重庆”,积极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环境。

  五是全力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推进科普基地建设,强化科普品牌培育;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双百”工程,启动文艺惠民展演“双百”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巩固提升“书香重庆”系列活动,培育打造“重庆读书月”“百本好书送你读”等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着力促进市民的全面发展。

  通过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努力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市民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全市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会环境。

  市体育局局长丁洪:

  构建四级体育基础设施网络

  形成“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

  重庆日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体育强市建设要迈出新步伐。“十四五”期间,我们在体育强市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丁洪:要建设体育强市,就需要持续推进健身场地建设。我市已颁布了《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先后建成复盛镇全民健身中心等25个社区健身中心、1200个社区健身点、67个乡镇健身广场。目前,重庆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壮大群众体育组织,提高群众体育的专项化水平。加快统筹城乡及各类重点人群全民健身发展。探索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科学的组织机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全民健身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智慧服务平台。

  到2025年,我市将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市级、区县级、街镇级和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十五分钟体育生活圈”,力争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为推动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重庆将加快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业,着力打造竞赛表演业,推动场馆服务业改革,积极培育中介培训服务业,壮大体育用品业,稳步发展体育彩票业。拓展体育产业领域,创新“体育+”“+体育”发展模式,突出体育与医疗、旅游、文化、养老、科技等多维度融合发展,拓展体育产业新业态。持续壮大体育产业市场主体,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主体多元、有效竞争、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为新常态经济增长新引擎,为城市赋能,为生活添彩。

  重庆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力争承办更多重大国际国内赛事,不断提升办赛能力和场馆设施水平,实现主城区具备承办全国性运动会和世界单项体育比赛的能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及有条件的区县具备承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赛事能力,其他区县具备承办全市单项赛事能力。

  2025年,重庆将基本建成立体化全方位全季节户外运动格局,重大综合性自创市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数将达到20个,年均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场次不低于15次。